马季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出生并非“含着金钥匙”,童年生活也颇为困顿。然而,凭借对相声的无比热爱,他不但自我磨练,最终成为了相声界的杰出人物,并且带出了一批极具潜力的徒弟,掀起了整个相声圈的风潮。
1951年,年轻的马季进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担任售货员。白天工作,晚上则用业余时间苦练相声,学习京剧,为日后的成就埋下了种子。1956年,马季的相声生涯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他参加了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,凭借《搞对象》一举夺得头等奖,紧接着又代表北京参加了全国工人业余文艺汇演,并凭借相声《都怨我》获得全国冠军。这一成就让他一跃成为了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的专业相声演员。
在文工团中,马季遇到了许多大师级的前辈,侯宝林担任了他的责任老师,郭启儒、郭全宝、刘宝瑞等人也纷纷伸出援手,为他的艺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。马季的艺名“马季”,源自于他看过的一部匈牙利电影《牧鹅少年马季》,他觉得这个名字既有异域风情,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自己的性格,便采纳了这个名字。
展开剩余75%从入团后不久,马季便迅速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,1957年,他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还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下乡演出,演出了许多传统的经典相声段子,诸如《王金龙与祝英台》、《对春联》和《扒马褂》等。更为重要的是,从1958年开始,马季编创了大量反映时代背景、描绘新英雄新生活的相声作品。与过去仅以娱乐为主的相声不同,他的作品内容丰富,语言风趣又富有教育意义,逐渐使得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。
1961年,周总理特别点名让他创作一部体育讽刺相声《球场上的丑角》,马季和搭档将其成功改编,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。1973年,他与唐杰忠合作推出《友谊颂》,借此讲述中非友谊,再度让相声焕发新生。
马季的相声风格深受侯派的影响,但他不拘泥于传统,加入了丰富的文学底蕴,语言技巧更为多变。他的作品中经常融入古典诗词及外语元素,诸如《新桃花源记》里使用古文,而《友谊颂》则在适当的时刻穿插英文与法文,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魅力。
进入80年代,马季的知名度大幅攀升,尤其是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。1984年,他带着相声《宇宙牌香烟》亮相春晚,该段小品式的表演风靡全国;1985年,他被评选为全国十大笑星之首。1987年,他的群口相声《五官争功》再度带给观众欢乐,1989年,他凭借《打电话》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。
除了舞台上的辉煌成就,马季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,并且在国际上为相声艺术打开了新的局面。1990年代,随着他对央视审查制度的不满,他逐渐减少了演出,最终在2004年举行了告别专场。虽然告别了舞台,但马季始终不离开相声事业,他依旧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相声演员。
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马季便开始了对徒弟的培养。与传统的拜师学艺不同,他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实际与创新,许多徒弟后来在相声界占据了重要位置。姜昆、冯巩、黄宏、刘伟、赵炎等人,都是马季的得意门生,他们不仅继承了侯派的精髓,更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风格,尤其在春晚等大型平台上频频亮相,深受观众喜爱。
马季特别强调相声要紧贴人民生活,表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。在1990年代初,他组织了一场谢师会,所有的徒弟齐聚一堂,通过表演相声段子来感谢恩师的培养,这一活动也成为了师徒情深的象征。
在“马家军”如日中天的年代,他们几乎垄断了相声界的大部分资源,特别是在春晚的舞台上,马季的徒弟们几乎承包了相声类的节目,这一时期的相声不仅影响了全国观众,也提升了相声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。
进入21世纪,马季的健康状况逐渐下滑,心脏病的反复发作让他不得不减少了工作量,专注于指导弟子与创作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偶尔通过电话与徒弟们交流,分享自己对相声的理解与见解。直到2006年12月,马季因心脏病突发,在北京天通苑的家中去世,享年72岁。
马季的离世带走了相声界的一代宗师,但他所创立的相声风格,和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徒弟,将继续在相声艺术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。
发布于:福建省兴旺优配-配资短线炒股-配资炒股之家-太原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